转载声明:
转载需在文章开头处标注以下信息,文字需与正文用统一颜色及大小,同时要包含二维码:
本文已获得授权转载
来自公众号:跟娃一起玩
作者微信号:maoerhutong
网址:www.playwithkid.com
未经授权或不注明来源者视为侵权,一经发现,举报无情!
很多的爸妈内心都期待给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,但是很多都卡在陪孩子玩什么的阶段,曾经我也是这样。育儿的道理大家都懂,看的也就更多了,为什么家庭教育还停留在理论阶段,关键还是缺少一套系统的家庭陪伴方案,能够给予繁忙的爸妈一个参照与指导,“跟娃一起玩”这个公众号的初衷,就是为了能让家庭陪伴系统化,孩子的玩、学习应该更系统起来,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更快,陪伴才会更有效率。
这里有亲历实践过的系统的英语启蒙、艺术启蒙、数学启蒙、亲子实验、自然探索课以及ki妈的阅读笔记,更多满满的干货和素材分享给大家。育儿路上有焦虑、有迷惑,ki妈相信方法永远比问题多,也欢迎来我家围观,一起交流育儿经。
微信公众号:跟娃一起玩
ki妈微信号:maoerhutong
让孩子开脑洞的视觉游戏,暑假玩起来|ki妈艺术启蒙之视错觉
让孩子开脑洞的视觉游戏
ki妈艺术启蒙系列之视觉
文:Ki妈
最近忙着上课,亲子游戏做的有点少,kiki建议我说,把之前玩过的游戏重新玩一遍。但是,我其实一直在酝酿一个主题,搜集一些新奇的开脑洞的游戏,既好玩又能突破孩子的思维局限。(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给娃的暑假增加一些意外的乐趣)
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视觉。从婴儿开始,视觉就不断发展,帮助孩子感知认识这个世界,了解周围的环境,各种物体的外在属性。
4岁左右的孩子,基本能够通过视觉来分辨物体的长短、高矮,多少,体积的大小,并能够按一定的次序排列;对色彩也非常敏感,不但能够认识颜色,也能够感知到色彩的明暗;能够认识几何形状,也能够辨认出立体的几何形状。

以上这些都是0-4岁,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,以及和爸妈的言谈中获得的。有了这些基本的认知基础之后,就可以玩我们本期的游戏了。本期中的kiki,是5岁半。
整个游戏中,最主要用到了视错觉以及视觉暂留原理,但是游戏中,只是给孩子这种神奇的视觉体验,不会跟孩子讲到原理;0-6岁的孩子重在感官体验,没有必要解释原理。

因为你也不知道孩子会在这样的游戏中获得什么新的想法。告诉她原因,也等于限制了她的想法。
本期的主题有两个隐藏的点,一个是画出特定长度的线段,第二个是关于最早的动画片是怎么做出来的。前者巩固知识点,后者拓宽思维。
本文涉及的素材均可免费下载,请至文章末尾按提示索取。
准备材料:纸、笔、直尺
问题1:
请帮我画两根4cm的线
步骤2:
孩子眼睛闭上
(妈妈迅速的给线段两边加上分别加上 <>,
以及 ><)
步骤3:
孩子睁开眼睛,
比较哪根线段长,
哪根线段短?
步骤4:
让孩子再去量一下线段,
确认结果。
关注重点:
画线段与长度测量
视觉游戏的趣味性
以前跟kiki玩过测量的主题游戏:《家庭测量课》,随着kiki对数字的掌握,画一条4cm的线段,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事情。

让kiki闭上眼睛,我到旁边加了几笔。这里面就是用到了一种视错觉,一样长的线段,这时候看起来,就明显有长短之分。

当kiki说出长短的时候,我让她自己验证一下。


她得出都是4cm。当我告诉她,这两根线段就是她刚才画的,她更是惊讶。连连问这是为什么?
作为5岁半的孩子,不建议给他讲原理,只是给他真实的视觉体验以及验证的方法,让他自己去琢磨。
准备材料:三枚硬币,大中小,纸,笔
步骤1:
提前准备好,中等轮廓的硬币放在纸上,
描下轮廓。
再在这个轮廓周围一圈画上几个大硬币的轮廓。
同时再画一个中等硬币轮廓,
再在这个轮廓周围一圈画上几个小硬币的轮廓。
将这份材料收起来
步骤2:
给孩子玩三枚硬币,
就说我这里有三枚硬币,
你看看
步骤3:
给孩子看刚才画的图形,
让他看看中间的圆,
大小怎么样?
步骤4:
说:刚才我是拿硬币来画的,
你用硬币的比较一下吧。
关注重点:
突出了视错觉的趣味性,
以及对形状大小的感知。
(这里没有给孩子讲原理,
而是让他有这种眼睛看到的也会有偏差的感觉)
第二个魔法也是很有意思,我先找到了三枚不同大小的硬币,画下下面的图形。
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图形中间用到的是同一个硬币,但是视觉上面,看上去一大一小。

下图就是三枚硬币画的图,中间的圆圈是否一样呢?

于是,开始了正式游戏。
我给了kiki三枚硬币,kiki立马拿出来,自己区分大中小,排队列。
我告诉她,刚才拿三枚硬币画了两个图形,要不要看?
当问到中间的圈哪个大哪个小,她将最进学的新汉字也画在上面。

kiki给出了一大一小的答案。
我让她用硬币自己验证。她将中等硬币放在其中的一个圈内,再把最小的放在另一个里面,神奇的发现了圈很大。

这个时候,爸妈不用说话,就留她在旁边摆弄硬币,观察她就可以。视觉感知,需要孩子自己去慢慢体会。
准备材料:稍硬的圆纸卡片,牙签,笔
问题1:
在圆纸卡片上画一个点,
问孩子:
怎么样不用笔,把她变成一个圈
(孩子会给出很多答案,
我表示都挺好的)
问题2
秀出我自己的解决办法
在圆纸中间插一根牙签,
做陀螺,旋转。
原点就会变成一条线
步骤3:
孩子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陀螺,
画上自己做的花纹做实践。
关注重点:
还是不讲原理,
就是给孩子这种视觉体验。
一个点连续的转动,
视觉上会呈现一个圆形。
kiki说,要拿橡皮泥捏成一条线变成圈。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。
但是,我的方法是做成陀螺,旋转圆形卡片。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连续的圆点变成了一个圆圈。这种现象是视觉暂留。视觉将原点前后变化的位置连接起来,变成了一个环。

这也是动画片的前身,只是让孩子去感受就可以。
但是在转动的过程中,我们也发现,组成的圆环颜色是变淡了。这时候,可以做一个延伸,逐个增加圆点,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情况发生。
我们发现,圆形的颜色变深了。

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制作陀螺,观察转动的花纹。

准备材料:视错觉的一本书(备选游戏)
讨论一:
将书中关于陀螺一页剪下来,
有七八个陀螺,
用牙签插好就可转动,
每转动一个之前,
猜猜会变成什么样子。
问题二:
结果很出乎意料,
同样关于原理,
依然不解释。
只是让孩子感受这个神奇的变化。
家里刚好有视错觉的书,里面有关于陀螺的,直接拿出来用了。这里面图形很多,但是旋转起来后,发现,完全和原来的花纹不一样,对孩子来讲,很有魔力。但是,同样,我也是只是负责展示,不告诉孩子原因。


上面红黄相间的陀螺,旋转起来,变成了下面的橙色,实际中观察到的是完全的橙色。因为视觉延迟,红黄色在视网膜上完成了颜色的混合。

同样黑白色相间,大家可以猜想一下。

果然变成了灰色。


上面的蓝黄、蓝红、红黄颜色相间的,旋转起来之后也变成下图的绿色、紫色和橙色。

也可以尝试这样颜色的制作。

准备材料:打印素材
步骤1:
一个点移动会变成一个圈。
那么很多画快速移动呢?
将素材按顺序裁剪下来。
订好。
步骤2:
跟孩子说:
现在我们看看土里面发生了什么情况?
这是一个小小的展示,关于简单的动画效果。翻页动画,就是通过不停的翻动卡片,造成视觉上的动态效果。
给kiki简单展示了种子成长的动态效果。同时也给了kiki一本小册子,如果她需要,随时可以制作自己的翻页动画。

将上面图片按次序剪下,就成了下面的小书,用钉书机或者夹子夹好。

翻动书页,视觉上看起来,是一颗种子在长大的动态过程。

用A4纸裁成小块装订起来,送给孩子,有空的时候,她也可以制作一个自己的翻页动画。


延伸1: 翻页动画推荐
非常有剧情的翻页动画,能够让孩子观察到比较完整的翻页动画效果。
因为自己做的翻页动画页数比较少,所以找了比较完整的翻页动画内容,让孩子感受翻页动画的魅力。
https://v.qq.com/x/page/k0316erp9nq.html
延伸2: 迪士尼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?
最早的迪士尼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了,这个也是我一直想知道的。早期的动画制作就是利用了视觉暂留的原理来制作的。
里面有很多珍贵的镜头,印象最深的是高飞的表情是怎么做出来,以及各种声音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。看完这个,可以看一下老版的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
https://v.qq.com/x/page/e01594hbxp2.html
关于视觉,我之前做过一期埃舍尔的矛盾空间:艺术启蒙怎么入手?先从视觉开始!(附素材)。后面还会继续进行一些视觉游戏的探索。


“儿童教育探索实践群”微信群
想加入“儿童教育探索实践群”,与热心的家长们共同探索学习各种儿童启蒙课程,实践并交流育儿心得,免费获取各种育儿资料,请
(1)分享本文至朋友圈
(2)截屏发送给微信号:maoerhutong
(3)受邀入群,一起学习吧。
很多的爸妈内心都期待给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,但是很多都卡在陪孩子玩什么的阶段,曾经我也是这样。育儿的道理大家都懂,看的也就更多了,为什么家庭教育还停留在理论阶段,关键还是缺少一套系统的家庭陪伴方案,能够给予繁忙的爸妈一个参照与指导,“跟娃一起玩”这个公众号的初衷,就是为了能让家庭陪伴系统化,孩子的玩、学习应该更系统起来,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更快,陪伴才会更有效率。
微信号:跟娃一起玩